top of page

      学佛修心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答案: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具体说修到什么程度才能往生极乐,怎样的修法才能往生极乐?如果没修那么好,会怎么样?很多人可能就不能解答了。实际上往生极乐是个非常崇高的目标,所以也就不是那么容易修得到。用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来讲,人在过世的时候都要经过一个考核,去地府地狱也好,上升天界也好,往生极乐也好,都要过一场考评。学佛修心就像我们准备考大学,往生极乐就像要考进世界顶级大学:哈佛或牛津,就大多数人而言,这个难度系数太高。比较现实的目标是国内名牌大学、国家普通大学和省会大学,也就是天界、阿修罗道及人界。所以我们学佛修心就要心想着最高标准,眼睛盯着现实的目标——天界。天界上得越高,留在天界的时间就越长;越接近人界,下来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我们每人都要力争上游。

 

       人为什么多在人界以下轮回?

      究竟天界或地府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实际上人间就是各界的一个缩影,自己周围所有人的生活综合起来是一部活生生的《大藏经》:有的人身居高位,呼风唤雨,有的春风得意,一帆风顺,像生活在天上;有的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阿修罗道的典型风格;而大多数人关心的是柴米油盐,没有大喜大悲,普通人的生活;还有人病痛缠身,历尽磨难,或又惨遇天灾人祸,一幅地狱惨象……所以不言而喻,天界才是我们的目标。

 

      既然人间的生活如同考大学,那考试的内容就要统一。也就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有资格坐在考场里。我们在准备的过程中,就要知道什么资格可以参加上天界的考试,考评的内容是什么。在说明这点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人之所以在人界,是什么羁绊着我们。

 

      由于往生今世的所作所为,每个人灵魂上都有孽障,都有福报,区别仅仅在于多少而已。每个孽障,每个福报自它形成之刻起,一端连着你自己,另一端连着缘。形象地讲,孽障发出的是黑丝产生的是阻力,连着的是你所欠债之人,也就是债主;福报则是白丝,产生的是助力,来自欠你的人,这就是业力。孽障或福报越大,丝就越粗,相应的阻力或助力也就是越大。在未出生时,与这张网连着的父母就开始还债,出生后连着的是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上学后,又加上同学老师,然后就是朋友、夫妻、子女、工作同事等等,逐一地还债或讨债,这张网就是尘丝之网——尘网。我们人的灵魂就束缚在这个尘网的中央,受着尘缘的牵制,它左右着前进的方向,从而造成了一个人命运的高低起伏。我们每天都在这生命的时时刻刻制造着或接收着新的缘分,缘由心起,身口意是孽障的源头,动一个坏念头,干一件坏事,骂一次人,都产生了新的孽障,也就把身上的网编织得更密。

 

      当一份孽障未成熟的时候,它会压迫你的神经,阻碍你的运程,腐蚀你的肌体,使你谋求不顺,身体不健康,作为债务的利息和提醒。每当孽障成熟债务到期时,债主会通过突发病变或事故或其它形形色色的方式讨要,一旦还清,那么这份孽缘就消掉了,一份尘缘就了了。同样善缘也是缘,别人欠你的债一样要还清才行,否则你的尘缘断不了。不同的是,孽缘通常在三世内清算,但善缘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福分是下一世内基本清完的。一个人45岁以前就是享受着他前一世的善缘带来的福分,45岁到55岁以后就开始享受今生行善的福报了,所以一般来说善缘在尘网中的羁绊力量不是很强,主要的羁绊都来自孽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应把消孽障放在首位,当成首要任务来抓。

 

     只要缘未了,那么这份牵扯就摆脱不掉,就不能得到解脱。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尘缘未了”一说,既然未了,就还要转世重新再投胎。如果一个人任凭着这张网摆布,不知道如何斩断尘丝,那么累世中,还了旧债,惹新债,越积越多,最后只能在尘世中沉浮,随波逐流,饱受命运之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之所以在人间地府,甚至地狱这个小圈子里转,不能进入天界的原因。因为尘网上的每一根丝就是一份因果,遵循着因果定律,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斩断它,所以靠别人的帮助想脱离尘网是不可能的

 

      佛法深刻地揭示了因果定律的运行法则,揭示了自主地消掉孽缘摆脱尘网的不二法门,所以佛法教给我们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从尘网中摆脱出来的方法。因果定律不单只是“有因必有果”,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一份因果只能以另一份因果去改变”。正是因为这第二点,只要我们学佛修心,依教奉行,佛菩萨以无比的慈悲将这作为一份因果记作我们的功德来消掉孽障的因果。从这点来说,“佛法无边普度众生”真实不虚。

 

     怎样才能上天界?

     学佛首先要学的就是如何斩断尘丝,如何还清旧债,如何避免欠下新债,从前面的白话佛法,大家已能认识到,还债就是台长常说的消孽障;不添新的孽缘,只能靠修心修行,那么怎样才能不惹新的善缘呢?难道我们不能做善事吗?这就涉及到善事和功德的区别,当我们在菩萨面前发心行善之后,善行会记为功德,因为你已经得到了回报——功德,而且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心中并不期望得到回报,因为你的心是清净的,所以你也就不会结成这个善缘,也就没有尘丝。

 

      不同的法门,尽管消孽障的方式不同,但原理是一样的。无论修来生法还是修台长所传的今生法,都是以功德来消孽障,区别在于台长教的法是先还债,甚至于债没到期就先还上。很多人以为只有“遁入空门”才能斩断尘丝,实际上光是剃度,并不改变什么,所有的孽缘都还存在。只是“遁入空门”之人守戒律,勤修行,积功德,才能逐渐地以功德消孽缘,从而摆脱尘网,关键还在功德“遁入空门”的不同在于从迈入空门之刻起,如果能守戒律,将不再“惹尘埃”,他原来的尘网上不会再生新的尘丝。

 

      通过学佛修行,还了尘债了断尘缘,我们就取得了参加考试的资格,可以参加不同层次天界的接收考试,根据考试的结果进入不同的天界。为了考出好成绩我们要了解考题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功德和境界。这也是佛法救度众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揭示了考试内容并教导我们如何准备考试。每个人都要参加这种考试,仅层次高低而已,不闻佛法之人,对考题和所要面临的考试一无所知,也没有一点准备,所以才叫“可怜之人”。

 

      功德是修行的结果,境界是修心的成绩。修行和修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修行是修心的手段,反过来通过修行的过程,得到更多的感悟,又进一步提高了心的境界。修心是修行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起点,心的境界提高了,发的心愿也就更大,又可以提高修行的质量。举个特殊例子,如果一个人因为机缘巧合做了大功德,救了一船人的命,他的福报会很大,但因为没有修心,脾气暴躁,为人贪婪,所以他还是不能上天界。

 

      功德和境界是考核的硬性指标,缺一不可,因此佛法在围绕这两个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如何提升这两项指标给予了大量的讲解,对形形色色的障碍、误区、羁绊和如何克服心魔等做了详尽的解释并具体指导。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还提供了如何准备考试的方法。例如梦考,就是帮助我们确定自己修行的程度,调整修行的方向。由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缘分的羁绊也不同,有的人留恋荣华富贵,有的人“只要能让他回到我身边,让我做什么都行”,有的人舍不下亲情,还有的人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一切自以为是极其重要的事情。有的人念经时思绪如柳絮,有的人很容易定下心。有的人修行多年,仍悟不通“为什么我就是这么不顺”。有的人单凭念经数十年就能往生极乐,有的人即使剃度两世也还在人间受苦,等等不一而足。

 

     所以尘缘是不容易了断的,学佛修心也不仅仅只是念念经做做善事,“悟”是关键,得“智慧”是修功德和修心的目的,而开了智慧,又能更好地迎接修心路上的新的考验,做更大的功德。

     修心的目标有了,那么修心怎么修,怎么擦拭我的心?这要靠心的理解来实现——悟就是想通,我们总是说要悟,可道理都摆在那,轮回因果,缘分命运,还有什么可悟的哪?实际上,明月飞花,一草一木无不带来悟的契机,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件事都有可能让我们领会更多,悟就是将佛法应用到生活中去再从生活中体会出佛法的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就是我们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反复应用基本纲领反复做练习题再从练习中掌握基本纲领直到熟练掌握,应用自如的过程。修心路上的每一次正确应用佛法,心境就提升一分,同时又可能前九次全对,但第十次错了,就可能导致修行前功尽弃,所以才说修心路上“如履薄冰”

 

     有很多同修对台长的“说法”研究得非常仔细,理解得非常透彻,修得非常精进,这是好的现象,说明大家认识到这个法门的殊胜之处。但是从网上问的问题和平时的待人接物上可以看出,很多人现在还处于还债的阶段,还没有认识到佛法即人生,学佛先学做人的基本道理。虽然因为念经的原因,脾气上有了改进,但并没有主观上开始反省自心,主动地找毛病改正品行,也就是说佛法还没有被应用到生活中去,还没有把佛法主动地应用到自己身上。比如说“戒定慧”,有多少人仍不明白为什么要戒,戒什么,怎么戒了就能定?为什么要定?定什么?这些都是心中要明白的问题。同样很多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一些前人总结的经验,也要从中悟出它的原理,它依据佛法的哪个基本定律,这样才能明白前人为什么这么说。比如说,为什么“忍辱能精进”,依据哪一原理?为什么要这么强调“无我”,有什么作用?等等,不仅知道这句话,也能按着做,不能只是简单地机械地照搬套用,只有理解了原理才能举一反三,真正明白真正会应用,这一点和我们学习数学应用定律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悟”并不是那么遥远抽象,在每天的学佛中,实际上我们都已经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开悟:怎么念经?念经怎么就会变好?小房子是怎么应用的等等,接下来就是要系统地有意识地悟,想更多的“为什么”从而明白更多的道理。修心的人不敢做坏事就跟懂法的人不敢违法乱纪一样,因为他明白道理。

 

      修行修什么?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目的是要达到觉悟的最高境界——彻悟。修行有三个方面:行为的规范,言语的禁忌和意识品行的提高。实际上,当我们知道了尘网中孽力占很大成分,而孽障又是来自于“身口意”,那么就很容易理解这三点的目的都是为了避免造孽。行为的规范杜绝身体造的孽障,言语的禁忌使自己不造口业,意识品行的提升又是为了防范意念上的坏念头,从而少造意业。

 

      明白了这些原理,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基准修正行为,减少孽障,不再编织新的尘丝。当然应用这个原理到生活中去和应用到什么程度取决于每个人的领悟力。比如说:工作单位的领导明显地加大了你的工作量,使你每天埋头苦干还常常加班加点,但别人同样的薪水,可要清闲的多。在这种情况下,你能忍住不骂人,你能忍住不做出格的事,可内心里你能不能真正地不生气呢?不生气又为什么这么重要呢?你不生气,别人会不会认为你是懦夫呢?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什么呢?

 

      这些都要靠我们自己来领悟。每回答一个问题,你的境界就增一分,领悟的不同,境界就不同。如果领悟不出,则会时时比较着别人的工作量,不停地感受着不公平待遇,渐渐地愤恨起来,这时候孽缘早已种下而不自知,反而认为自己才是受害者,渐失道心。“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正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所以台长不可能把每个人要悟的答案都摆在面前供大家选择,但好在万变不离其宗,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宗旨就是用因果、缘分来理解生活,用台长教的法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做功德不起恶缘来作为约束自己的准绳。

 

      修行的三个方面并没有讲到积功德,那功德怎么会是修行的结果呢?修行三个方面直接的结果就是做善事,持善念,说好话,都是功德。

 

      修心修什么?

      修心是修行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题目,初学者或还没有感应的人,可以先专心致志地消业障做功德,这是因为当身上的孽障还很多的时候,你的债还太多,心上的污垢还没有擦拭,谈不上修心。而当我们消孽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这时候会有经历过梦考,如闻到了天檀香,见到菩萨笑等灵感后,逐渐地修心就摆在面前了。这就是台长所传的“修今世法”区别于其它“修来生法”的一个特征。魔由心生,实际上心魔和孽障是密不可分的。现在我们能够还债后再修心,那么我们就可以轻装上阵。所以同样是修心,台长的法门明显可以让大家的心障减轻,容易克服心魔,提升境界,收到成效。

 

      从修行的三个方面还可以看出,修行和修心是息息相关的,要修正自己,首先就得发觉自己的行为上有什么不正的地方。这个“觉”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反省自身,反省自心,逐步提高。修心没有一定的明确规定,按部就班的操作规程,具体说明如何修心,因为各人的业力不同,修行所遇到的障碍不同,从而修心之路也就有千差万别。但万法归一,无论我们修心之路有多么大的差别,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佛心菩萨心,佛心即是众生心,菩萨心即是慈悲心,所以只有时时反省自心,对照佛心菩萨心,就能找到心中要修正的地方,从而修正我们的行为。

 

      佛心就是无我地想着众生的苦,菩萨就是慈悲喜舍,这都是极高的境界。所以是我们的榜样和修订的终极目标。修心的基本起点就是修正心灵,达到心净心定的境界也就是着眼于实际,从我们身上的毛病找起,去除三毒“贪瞋痴”,去掉我执他执,从而定下心来,一心修行,得到心灵的纯净,逐渐地明心见性。见到我们本来的佛性——包括良心、善心,使之培养壮大,发展成慈悲心。

 

      什么是心净?

      修正心灵为修心的出发点,但不同的人对正的看法不同,哪怕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可能都认为自己是正。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题目,什么是正?怎样是正?一个自私的人会说“人不都这样吗”?一个经常和妻子吵架的人会认为她总是这样不关心我,而一个与80岁的老妈十年不相往来的儿子也会振振有词地说:“她当年对我老婆狠得不得了。”在这种情况下,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认为自己错的人,怎么会突然去反省呢?什么是他们反省的契机?这个契机多来自外界,如某日法会上台长的一句话,有时坐车也能产生一些悟性,一个儿子扶着年迈母亲的一个剪影,或者是同事叙述的一个邻里旧事等都可能是幡然悔悟的契机。但契机必须有功德的积累做基础,正所谓“厚积薄发”,无论是通过念经还是做其它善事积累功德,只有到了这个层次,才有“一点就破”的可能,这个层次就是导致这种“不正”的孽障消除了,心灵上遮掩你本性的污垢擦掉了,这时候才能见到“不自私”的本性、“爱和包容”的本性、“孝”的本性。

 

      同时要心中认识到还有制造这些污垢的源头:贪瞋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这十有八九大多数都因为贪瞋痴,所以称为“三毒”。刚对自己的自私心理批了好一阵,转眼单位里评职称,又是当仁不让,舍我其谁;刚把老妈妈接回来,10年冰冻得以化解,妈妈一句话又暴跳如雷……刚刚见到的一点善的本性又无影无踪了。

 

      所以三毒不除,修心则是事倍功半,甚至寸步难行,即使久负盛名之有修,也有不能尽除三毒的可能。这一点只能由自己解决,别人的劝告,别人的帮助等外来之力是起不到决定作用的,哪怕是台长耳提面授让你别贪让你不要痴,自己看不破也没用。有多少痴心男女缘分已尽了,还要苦苦思念,有多少荣华富贵之后不能安于现状反而孤注一掷,变本加厉后,贪得无厌……这些都是看不破,看不破人生苦短,念念无常。虽然说到缘分因果都明白,但用到自己身上就是另一回事,不再是缘起缘落都是因往世的因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缘分已了,一分羁绊就没了,不再是人间一切落叶飞花,皆为虚幻,命里的富贵和自己的往世善业相联系,喜欢就应加紧修功德以期来世荣耀一生。所以三毒之害伴随着修心的全过程,也是修心之人时刻面临的最大挑战。

 

      对付三毒的法宝没有别的,“戒定慧”是关键,就是先克制自己,克制了,心就安定就能继续修行,终有一天能看开看破,这就是得了智慧,从而此毒就不再为毒。再下一个阶段,也许三毒又以其它的诱惑出现,看破了财富,又有了地位的诱惑,看破了地位的虚无缥缈,又有了女色的诱惑,看破了臭皮囊,又来了名声的诱惑等等不一而足。

 

      不单是诱惑,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烦恼,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忧心,心忧则浮而飘,被诸事牵扯,谈何修心。

 

      人生在这个世间,就不可避免地和其他人发生关系,我们可以自律不生恶缘,却不能让周围的人也都不生恶缘,如果别人对我们生起恶缘,也就是我们遭遇不公、不平、误解、甚至辱骂的时候,“忍辱精进”就是保持我们心灵纯净的方式。忍辱不是懦夫的表现,而是唯一的不“接”恶缘的法宝。别人向我射出一根恶缘的尘丝,我们一生气心中一恨,则尘丝就沾在我们身上,从这一刻起,恶缘的因果就形成了。只有忍辱而不接这口“恶气”,才能使恶缘不落地生根,忍辱是表象,真正要求的是心不起波澜视外辱如无物,也就是修心中的“境转心不转”

 

      另外要从心中剔除的还有一个“执”,无论是“我执”还是“他执”,都是因为理解事物不全面而造成的一种偏见。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和在生活中获得的感受都不一样,所以形成这种自己认为正确的偏见。可想而知由于“执”的存在,我们在认识事物和道理上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但困难之处在于,自己不自知不觉察其为偏见,那么就会被这种假象的真理所欺骗而坚持下去。解决的根本是去除“我”,不以“我知我见”来认识佛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会“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佛法。心要时时地擦拭,消孽障,让忧愁诱惑等尘埃不着落,从而得“心净”心灵的纯净,目的是显露本性。净到一定程度后,本性就显露出大部分,不再容易被污垢遮掩,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小心呵护着它,培养它壮大它,让它不要再迷失,这才是学佛的入门之时。

 

      那是不是只有脱离尘世才能心净呢?尘世间是最好的修心地,心不净躲在深山也还是放不下。求心净,并不是要求大家放下一切,放下缘分,甚至为了躲避缘分而不与人交往,这里的“净”讲的是干净,纯洁,不沾染污秽的习气和恶缘分;所以心的干净是修出来的而不是躲出来的。

 

      心定是怎么回事?

      大家信佛都有不同的机缘,有的人很容易,第一次听台长的法会就坚定地学下去了,有的人听节目录音中感到和自己的情况类似就按着台长教的方法去做了,见到了效果,知道所言不虚才信了。不管机缘如何,信了心就定了下来。这种定是暂时的定,身上的病好了,孩子可以开口说话了,知道佛法的伟大了,可是我很忙,忙得没时间念经,或者先是劲头十足,然后渐渐疲怠,或者只是怎么教怎么做,不去学习,不去领悟,这些都不是定。下次遇到别的问题,如工作丢了,爱情出问题了,还是在原地打转,不知如何应付;或者我已按台长上次教的方法做了,但我一个月内仍找不到新的工作;为什么我的爱情用了台长的方法半年还没来……疑惑随之而来。有孽障才有牵挂,有了牵挂,“我”就随着牵挂去了,心也就不定了。所以修大乘佛法(救助众生的法)要有小乘佛法做基础,先要把自己修好,自己的家修好,

 

      只有“心无罣碍”才能“无有恐怖”,再谈修心救度他人。

 

      “心定”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坚定的信念,二是坚定的目标;其基础建立在明理上,明白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区别,明白因果,明白灵性世界的真实,明白命运的高低起伏是为什么,还要明白善缘恶缘业力尘网的关系,这样才能定下心来修行;同时还要明白菩萨的慈悲,菩萨的伟大和真实不虚,菩萨闻声救苦的同时,我们要先做好自己的功课等。这样才能坚信目前的困难是有原因的,困难也是暂时的,从而达到心不随境转,境转心不转,一心觉悟的境界。当然这是比较高的境界,我们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但至少知道了方向,我们就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至于最终成绩如何,还要等参加了考试,待结果出来的时候才知道。

 

    心浮则飘,心净则定,心定则生道。总的来说,佛法人生,人生佛法,把佛法应用到人生,自人生中参悟佛法,坚韧不拔,自会渐入佳境。

智慧法语​​​​​​​​​​

一份因果只能以另一份因果去改变。...只要我们学佛修心,依教奉行,佛菩萨以无比的慈悲将这作为一份因果记作我们的功德来消掉孽障的因果。

功德是修行的结果,境界是修心的成绩。……功德和境界是考核的硬性指标,缺一不可,...靠心的理解来实现——

“觉”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反省自身,反省自心,逐步提高。...修心的基本起点就是修正心灵,达到心净心定的境界

“忍辱精进”就是保持我们心灵纯净的方式。...心不起波澜...“境转心不转”。

只有“心无罣碍”才能“无有恐怖”,再谈修心救度他人。

心浮则飘,心净则定,心定则生道。

bottom of page